上海外国语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1-11浏览次数:3637

上海外国语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

发文部门: 
 
 

上外委[201943                   签发人: 姜  


上海外国语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现就深化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

培育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一批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优质示范课程。

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建设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以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深化马克思主义尤其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宣传,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对思政课教学的支撑作用。


二、实施举措

(一)加强课程建设。发挥思政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主渠道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1.开好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思政课,确保学分和课堂教学学时。本科生思政课(18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5学分(其中2学分用来开展实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3学分、“形势与政策”课2学分、“中国系列”思政课“世界中国”课2学分。硕士研究生思政课(3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1学分;博士研究生思政课(3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2学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1学分。

2. 推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先试点再推广,在全校本科生中逐步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作为教学遵循;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及时、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开设与思政课必修课相配套的系列选修课。

3.建设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将所有思政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重点打造2-3门上海市级示范课程、精品课程。着力建设上海高校“中国系列”课程——“世界中国”课程,使之成为教育部在线开放课程。注重遴选和培育教学形式新颖、效果显著、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及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及时推广并优先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励,组织参加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活动。

4.设立课程中心,抓实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方案,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与“世界中国”等课程中心,以课程中心建设为平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施思政课教学集体攻关行动,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工作机制,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深入开展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活动。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学观摩活动,实施思政课教师听课互评互学制度。每学年举办1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举办1次思政课教师优秀教案评选活动,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

5. 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学体系创新计划。继续推进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思政课课堂专题教学,聚焦教学重难点问题以及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困惑,结合国内外时政热点,优化专题教学内容。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政课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培育一批学生理论骨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建设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思政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6.完善思政课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闭卷统一考试须集体命题。开放式个性化考核须具有严格的组织流程和明确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标准。合理区分学生考核档次,避免考核走形式,引导学生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二)加强师资建设。引导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7.配齐师资。按照专职教师师生比1:350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需求,配齐思政课教师,使我校思政课专兼任教师稳定在40人左右,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显的师资队伍,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为中坚、结构层次合理的学术梯队。

8.严格标准。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新任思政课专职教师应是中共党员,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博士学位。新任思政课教师必须参加学校、上海市教委、教育部等组织的岗前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严格教师管理,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在政治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者理论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达不到思政课教学科研相应要求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政课教师。落实思政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推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

9.培养拔尖。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思政课教师申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青年杰出人才培育支持计划”“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发展支持计划”“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等人才培育项目。支持思政课教师参与重大课题攻关,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年度专项招标项目,列入学校资助支持计划,实行单列项目、单独评审。

10.研修培训。组织安排思政课教师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部举办的面向思政课教师的各类理论研修班、上海市委宣传部举办的上海市青年理论骨干学习研讨班、上海市教委举办的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等研修学习,组织安排思政课教师赴全国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修,专职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研修每4年至少1次。定期安排思政课教师实地了解中国改革发展成果、组织思政课教师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创造条件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等开展实践(校外挂职)锻炼,引导教师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11.完善评价。确立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实行思政课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按全校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设立学校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校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要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

12. 增强活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建设,按照政治强、学术强、作风好、勇于担当作为的要求选配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设立思政课兼职教师岗位,制定兼职教师任职标准,统筹推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八支队伍上思政课讲台。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其他学科优秀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参与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或参与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须有从事辅导员、班主任或学生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经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有机融合。

(三)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发挥学科建设、学院建设对思政课教学的引领和支撑保障作用

13.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加大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等特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特色学科方向的培育力度。

14.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性研究阐释,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区域国别研究、世界各国公民道德建设比较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传播研究等,组建多语种、跨学科研究团队,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师资共同体,形成一批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体现外语院校特色并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积极举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的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学术会议,提高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15.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智库建设。依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建设,组织引导思政课教师参与马克思主义服务社会的相关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开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的智库研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政育人启民能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参与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实践,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国际学生开设《中国概况》等“当代中国解读”系列课程;与海外孔子学院组织“解码中国”讲座项目。

16.建设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平台,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增强供给,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阵地,培养“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基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高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外传播的智库重地。

三、组织保障

17. 落实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思政课建设是学校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进一步落实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责任。学校党委常委会议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思政课建设重点工作。学校党委常委会每学年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至少召开1次现场办公会,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联系思政课教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要给学生讲授4课时思政课,学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要给学生讲授2课时思政课,可重点讲授“形势与政策”“世界中国”课。

18.完善思政课建设格局。全面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完善外语院校特色思政体系。建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宣传、教务、学工、科研、组织、人事、财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协调机制。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的标准划拨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教学研修和国情调研等。完善思政课教师绩效分配制度,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确保思政课教师收入不低于学校教师平均水平。设立思政课专职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具体办法由相关部门研究确定。


中共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


                            2019111


主题词:上外    思政理论课    改革创新    实施方案



中共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       201911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