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暨第三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1-30浏览次数:123

20221119日下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暨第三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基地、教育部、上海市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分中心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静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处长耿绍宁为开幕式致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解放日报》编辑部的专家学者与同学参与了线上会议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道路的国际比较、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大会开幕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静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合作抑或对抗,开放抑或封闭,互利共赢抑或零和博弈?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致力于解决中国自身发展问题,还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自身的和平观、发展观、安全观、治理观,为解答世界之问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不仅仅在于使中国成为现代化俱乐部一员,更在于着力解决现代性文明危机,寻求一种超越现代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安全,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现代化,是一种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现代化,亦相异于西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处长耿绍宁在致辞中从学深悟透原文、强化问题导向、发挥平台优势、将研究成果用于立德树人四个层面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指导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主旨报告中,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从哲学与历史的比较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解读,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其任务的普遍开展和实现须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来具体化,最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来自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并指向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席教授陈锡喜指出,二十大报告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已经从道路发展到自觉的理论,理论精髓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该精髓使得理论的普遍性意义在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进一步落实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局的理念。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鸣歧指出,现代化的发生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是一个历史过程,该过程是人类自近代以来呈现出急剧转变的一个总的动态历史过程;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选择和实现是在中外互动的历史场域中展开的,是在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挑战中逐步建构的,因而要从历史视野与比较视野来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把握现代化的本质特色。

学术研讨

 

主题一: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本场学术研讨由《解放日报》理论工作室主编王珍主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宇文利从中外比较逻辑视角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主要从赶超是逻辑起点、并行是逻辑过程、超越是逻辑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剖析,通过比较指出西方走的是串联式发展模式,中国走的是并联式发展模式,且中国式现代化所彰显的独有特质与世界现代化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教授满永基于大历史观视角将中国共产党追寻的现代化之路放在纵深历史长河与广阔空间背景中进行审视,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或中国的发展经验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即要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心态,其中更重要的是开放,只有开放才能触动改革,才能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德育研究院书记、副院长宗爱东通过对现代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优势的全面阐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创新性举措,是以唯物史观为底蕴、超越资本逻辑、彰显人的价值的发展道路,是站在真理制高点的现代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万继蓉从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发对现代化进行溯源解读,同时基于马克思现代化理论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空前自觉,是后发国家和平发展的一个典范。

 

专家点评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新娟在点评中谈到,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进行阐释和解读,所作报告既有理论也有深度,对于相关学术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主题二:

现代化道路的国际比较

本场学术研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宝珠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梁教授通过国际比较视野,探究了二战以后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用亚非拉地区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例子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张建刚研究员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为着力点,将资本主义各国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对比,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玉来教授从现代化内涵、现代化共性,以及现代化衡量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未来景象。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郝诗楠副教授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视角,分享了对于中国共产党革命性的理解,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之问,澄清了革命概念,探讨了社会革命与现代化的一系列辩证关系。

 

专家点评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钟谟智教授指出,四位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逻辑进行剖析,揭示了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中蕴含的哲理、学理、道理,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通过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党的领导等关键词,用国际比较的研究方法和视野,为观众呈现出精彩的内容。


主题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本场学术研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蒙象飞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景文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验,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中国智慧这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蕴。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英讲师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视野出发,以传统戏曲的革新、重构和再造的过程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的问题做出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教授提出了四个自主原创的现代化新道路概念,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并联式发展现代化道路、开辟和平发展现代化新道路、从发展与安全的辩证统一中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详尽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国玉教授以数字经济为视角,通过海外学者对中国数字经济评论的梳理,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为理解二十大精神打开了新的视野。

 

专家点评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戎教授认为,四位专家学者从宏大历史观的角度,运用了大量数据或案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深刻理解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海外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故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帮助。


大会闭幕式

本场学术会议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门小军副院长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宇伟进行会议总结,并对与会专家学者参与此次研讨会表达了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