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期“西索聊原”读书会顺利举行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6-18浏览次数:168

2022315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索聊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读书会”第二期顺利开讲。此次读书会的主题为“异化、对象化、符号化的表达与本质——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进路”,主讲人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文臣,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慧超老师主持。兄弟院校及校内师生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在简单介绍本次选题的由来后,王文臣老师表示,异化和对象化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主义过程中的基本用语,既有继承又有根本的批判性发展。马克思时代使用过的哲学术语,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为了领会这种当代语境的现实性,可以按照异化概念的起源与基本规定性、黑格尔语境中的应用与马克思的批判、异化的时代发展(符号化与数字化)及批判性分析的架构来展开讨论。

王老师表示,在经历了霍布斯、卢梭、康德等思想家的阐释后,黑格尔以精神为主体、以精神发展为主线,利用否定的辩证法,构建了精神现象的发展史。可以看出,黑格尔是在否定意义上来使用异化概念。马克思则主张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以人的物质生存发展为主线,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阐释人类历史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张,当劳动产品归劳动者本人所有,呈现出创造者和所有者的统一,则是一种对自身劳动的肯定,是一种对象化活动;反之,劳动者与所有者发生分离,特别是资本控制下的劳动被转变为雇佣劳动后,劳动产品相对劳动者而言,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表达的则是对劳动者自身的否定与对抗,这时就处于异化状态。这种自身产品对抗劳动者本人的现象,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劳动,表达了雇佣劳动的本质所在。

就像异化劳动表达的是马克思的时代的社会生产普遍状况一样,当前状况分别呈现出符号化(鲍德里亚)、数字化(希勒)等外观。在分析消费的符号化现象时,鲍德里亚形象地利用“摆设”一词来概括生存消费(马克思)与欲望消费的本质区别,本质上反映出的则是资本逐利的欲望,人为制造出“卖点”,使商品失去了传统意义上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了象征性的符号。马克思的解决方法,即回归使用价值生产,在当代虚拟经济大行其道背景下则更具有现实性。

针对全球化数字资本的运行,王老师提供几个思考切入点,比如资本的界限对应数字资本的界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对应着数字资本与数字劳动的关系,资本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对应思考的则是数字资本与异化劳动的关系等问题。王文臣老师表示,研究数字资本一定不能脱离劳动问题,因为马克思始终把资本与雇佣劳动结合在一起,资本的历史与雇佣劳动的历史表现为同一个过程。

针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区别,王老师表示,这既是一个教学任务,也是一个研究话题,区分二者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前述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资本观、劳动观、未来社会状态、对待资本主义态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本质差别。

在互动环节,来自校内外的老师同学们,针对本次讨论内容展开了具体、详细的提问与互动。本次读书会在热烈地气氛中顺利结束,期待下一次的重逢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