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社科部教学研讨会专题报告之一: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特色的思考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05浏览次数:287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特色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的要求,在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做了很大革新,力求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的前提下,结合上外的学校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互动,知行合一”的现代教育理念,突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体验感悟、内省内化的独特规律,在系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和着力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建立起若干符合青少年心理认知、习惯性格的师生多方位双向交流、沟通的管道,从而实现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在理论科学性、实际针对性和教学有效性等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一、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教育部编订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其在编写过程中经过严格的审议,吸纳了多方面的宝贵意见,具有较好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但教材所使用的语言毕竟是一种书面语言,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将其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语言。而且,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位教师、任何一个课堂,如果照本宣科、没有对教材内容的创造性运用,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基础”课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课,它是具有价值倾向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目的并不在于引导教育对象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它需要通过教育对象个体对相应知识的掌握而生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基础”课教师就要立足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尤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帮助大学生澄清是非、善恶、美丑,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其次,“基础”课教学还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力量支撑。“基础”课教学与知识课教学一样也必须有准确、丰厚的知识蕴涵,用知识和经验的力量去打动学生。在授课中,知识越丰富,效果就越明显。只有用准确、丰富、生动的知识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启发学生和论证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当代社会实践知识、中外典故、事件、案例知识和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教师只有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才能在教学中以广博的知识和经验打动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信服。当然,注重“基础”课的“知识性”并不是要模糊其意识形态功能,淡化其“意识形态性”,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记注意的。
第三,“基础”课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它旨在培育和养成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在传授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实践和行为,更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知、情、信、意、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提供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和角色承担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是非判断能力,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进而为学生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能力支撑。
 
二.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力量
其一,相关的制度保障。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基础》课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平时成绩主要参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双边交流、实践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手段,对相关案例进行思想政治、道德观、法律观等方面的讨论和分析。充分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发言和不发言不一样,主动发言和被动发言不一样,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其二,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进行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平等身份共同探索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疑惑和问题,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逐步引导到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法律规范,逐步形成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教学活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教学方法探索
    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人格魅力法、激情渲染法、案例教学法、视听共振法、主题研讨法、实践体验法等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在以下的教学方法上,加强尝试和探索.
1、人格魅力法
    人格魅力法就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对教师的关注、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关注,进而理解和认同《基础》课的核心内容。受大学生欢迎的《基础》课,往往是因为讲授这门课的教师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受欢迎源于授课的权威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的能力、威信、作风、道德、性格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宏观上讲,教师要讲政治、讲正气、讲道德、讲科学、讲民主;微观上讲,教师必须严以律己、独善其身,感恩大度、关爱学生,从而培育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颐养高雅的人格魅力。其中,教师人格魅力最重要的就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深厚功底与真挚信仰,《基础》课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可能做到讲政治、讲正气、讲道德、讲科学、讲民主。一定意义上,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全面、科学、系统、准确的理解,容易导致教学上的偏差,授课也不可能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
2、激情渲染法
激情渲染法就是教师在自己充满激情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气氛烘托等激情渲染方法,扣住学生心弦,把学生引入相关教学内容的天地,在教学过程中,讲出趣味,讲出感情,渲染学生,打动学生,促使学生进入教师设定的教学情景,进入教师的激情状态、思维框架和思想境界。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上好《基础》课的热情。要激发学生的热情,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上好《基础》课的激情。教师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真正理解《基础》课核心内容,才可能有上好《基础》课的激情。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达到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度、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度、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度。案例教学法有二个重要的关键点。其一,获取精当案例。可以通过在电脑上安装电视采编卡等技术手段将电视中的法制节目、道德节目中的经典案例储存并刻录下来,再经过解码技术将其剪切制作成适合教学的案例。其二,提高掌控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课堂教学服务,进而引导学生达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学会历史地、全面地、辨证地看待问题。
4、主题研讨法
    主题研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基础》课核心内容,预先确立一个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主题,并指定2至3个学生重点准备发言,同时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有所准备,在正式研讨过程中,对积极发言、主动发言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和加分奖励,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从中有所感悟。在主题研讨过程中,论题要贴近教材,贴近学生思想,贴近生活,留下思维空间。教师要紧紧围绕主题,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地引导,分析到位,恰如其分。
 

                                              2013.10